top of page

​蒲彥光 理事長

明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

教授兼中心主任

看見孩子們的家鄉

看見家鄉」這個偏鄉教育計畫於2017 年開始啟動。

最初是由PTWA(Program the World Association,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)蘇文鈺教授與教育噗浪客洪旭亮校長的發願,原本是效法齊柏林導演的空拍地景,教導偏鄉孩子們使用空拍機,也為家鄉留下些影像紀錄。這個時期,我稱之為協會「往上看」的創始階段。

 

後來,熱心的黃聿清老師又引進世新及國內其他大學傳播學系的能量,開始教導偏鄉中小學孩子們使用攝影機進行訪談。攝影機只是工具,重點在於支持並輔佐孩子們學習如何與鄉親父老聊天,知道他們在忙碌什麼?

守護什麼?透過紀錄片導演的駐點指導、大學隊輔的陪伴,想辦法把人物與對話好好加以紀錄,讓家鄉具有動人的故事性。這個階段,小學員們的影像創作開始出現了「水平」視野,孩子們拿著攝影機穿越大街小巷,用心傾聽鄉親父老熟悉的話語。

 

這樣的紀錄不只是簡單的攝影與剪輯,還包括對於空拍機的操作。空拍的教學,使得孩童們對於家鄉,能夠建立起一個超越有趣的體驗觀點。而經由這些專題的執行,兒少學員建立起敘事邏輯、對家鄉的深入觀察,甚至發展出「行動」。

 

除了第一次參與計畫的「基地學校」外,這幾年下來,也不乏持續回鍋的資深學員(我們稱之為「回流小導演」),這些小導演對於家鄉與創作產生了興趣。這個階段的孩子成長快速,他們陸陸續續走入大學校園深造,不僅在技巧上更形成熟,對於「家鄉」的議題,發展出更為用心的觀察。

 

以今年度申請入陽明交通大學的楊茜雯為例,她與同學是2019 年在南投縣延和國中三年級時參與這個培力計畫,最初從竹山小鎮的產物與工藝(米麩、鐵匠),發展到對於青農返鄉議題(世代斷裂與重新銜接)的關心,進一步討論小鎮裡的多元文化空間。這些觀察都很寶貴,可以看出她在不同階段的成長。至於同學林容德今年拍攝的《煙霧中迸進的火花》,則具

有敘事與角色的創作形式,發展出類似公路電影類型的紀錄片主題。

 

直到2023 年,我們支持這些回流導演舉辦「抵家影展」,見識出另一種「往下看」的教育可能性。這種觀點不僅更為在地、更具兒少主體性,也因而具有扎根結穗的情感力量。

 

「家鄉」不太容易「看見」,有時只是因為距離太近,反而看不清她的美好,還經常讓人感到尷尬或簡陋。其實在普遍工業化的後現代,能夠保留住自己家鄉的技藝與記憶,是值得好好珍惜與感謝的。沒有小鎮的士農工商、沒有異鄉的盟友支持,兒少們有什麼機會可以成長?可以說出值得驕傲的家鄉故事?

 

目前「看見家鄉」計畫,除了教育部資科司的關心支持,也承蒙明志科大、成功大學、世新大學等校的師生指導,以及熱愛這片土地之公益企業的長期贊助。感謝鄉親師友一路以來對於這些孩子的鼓勵,青年們如今斐然成章,值得我們的矚目與期盼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