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見家鄉的希望
- 蘇文鈺
- 2024年8月22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
一個人記得的家鄉事越少,就對家鄉越沒有感情,長大離開之後,回來的機率就會更低。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的秘書長洪旭亮校長說,「不少孩子透過『看見家鄉』這個計畫,才知道父執輩賴以為生且養活他的職業到底是什麼,以及家鄉為什麼要做這樣的產業。」
台灣是個族群複雜的國家,不同族群又背負著各自的傷痛,來到這個不大的島國,無法放掉過去,直面現在,沒有良善的管道讓族群能夠了解彼此,也就無法攜手努力,迎向未來。所以,不少人用「鬼島」二字來形容這塊生養自己的土地。有的人一遇到軍事威脅就想趕緊逃到其他國家,有的人則是想盡辦法要從這裡獲取利益,但也有更多人把生命奉獻在偏鄉、遊民、老人、生態等。
「看見家鄉」計畫於2017 年在國立成功大學的支持下,從4 所偏鄉小校開始,逐漸地,認同並協助這個計畫的人們越來越多。從簡單的空拍開始,孩子們用影像與訪談深入記錄家鄉的人事物,多年來,累積了上百部影片。
當年稚嫩的孩子在即將進入大學就讀之際,在協會的協助下,舉辦了「抵家影展」。祖孫三代不說,國小到高中的老師也出席了,村民們把整個展場擠滿,現場交織著歡笑與淚水,氣氛令人感動。這已經不只是「用整個村子的力量養大一個孩子」,而是「用整個台灣的力量養大了一群孩子」。
我相信,人們互相理解的日子一定會來臨,幸福一定會成真。
讓孩子了解家鄉,愛上家鄉,不管他長大後去了多遠,總有一天,他就會回來,哪一天回來也沒關係。
Commentaires